您的位置:您现在位置 >第一章 挑战精英文化的大众文化
第四节  大众文化的功能

  二、大众文化的教育功能

  (1)大众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的进程。

  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面的狭隘性,以其生动的视听形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空前地开拓出了一个泛大众文化群体。因此,有学者指出:大众文化是解构文化话语霸权、实现文化平等的历史进步,它是社会民主在文化上的实现,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进程,是中国古代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理想的现代实现。

  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广大群众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文文化形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日常生活”是相对于人的社会生活视野之外的个体生活实践,是最接近人的本真存在的对象化形式。大众文化以最贴近百姓、最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根本,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民主化。

  (2)大众文化是启蒙教育的有效办法

  大众文化对启蒙教育的影响已经日益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电视教育节目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词汇量和知识水平,看教育节目越多的孩子学到的知识越多。在观看教育节目两年后,3~5岁孩子的词汇量和综合知识水平都明显提高。

       

    源自:http://flash.pcnow.com.cn 滴滴少儿英语(2)

  (3)大众文化扩展了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在提及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时说:“对于有学问的人数的增加所给的便利,正与印刷术的发现对于学问之媒的书数的增加所给的便利是一样的。”学校教育由于班级授课制带来的标准性和同步性,确实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然而,这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7年提出:现代教育必须建立在四个基础之上而形成大厦,即“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仗学校教育、依靠书本知识是难以达成。

  大众文化内容丰富,寓教于乐,为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现实、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大众文化丰富了学校生活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生活的内容,丰富了个人生活的内容,有益于学习者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现代人格的树立,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的现代文化主体。

   三、大众文化的自我结构功能

  诚然,大众文化也存在不少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造成了人性新的异化和变质等等。“大众传媒凭借其先验的地位和能力不断地塑造和强化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新的文化霸权。”“而这一切则必然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泯灭以及乌托邦追求的失落。” 
  但是,普通公众也蕴藏着对于大众文化的反抗能量,这种反抗并非来自大众文化之外,而是对大众文化的制作、观赏、运营在内的整体过程的审视。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自我解构的功能,即自我批判、自我提高。其原因之一就是,大众文化总想顺应大众的需求,投大众之所好,文化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文化创造的积极参与者。我们应当采取正确的、辩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剔除其糟粕性的方面,引导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案例:网络事件“封杀”杨承琳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