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
           

 

专题二 陶行知德育思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教学上开创了一个时代。陶行知受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及近代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他的德育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间的逻辑构成和思考的维度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在德育观念不断创新的今天,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始终是一盏明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道德的形成需要训练
  道德形成离不开实践。陶行知指出,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一分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例如,我们在平常教育工作中,要求学生讲卫生,不乱扔纸屑,老师讲了多遍,但还是有人随手乱扔,如让学生搞几次捡废纸活动,学生乱扔废纸的现象就得到根本消除。所以,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将口头式的道德灌输模式向道德实践模式转变。因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变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二、学生自治是道德与行为结合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指出,我们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可能越是害了学生,因为为人无论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老师做学生工作时,事无巨细,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批评、表扬可谓负责,但学生感到苦恼,甚至产生不协作等消极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上帝造人是很公平的,一个人总是有缺陷和优点,作为老师应充分发掘学生藏在地下的金子。作为医生,轻易宣判病人得了癌症,这不是他的本事,而应该是如何治疗;同样,老师的工作也不只是一味地管学生。我记得曾有一个报道,一个学生做作文,写到自己最恨的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老师,老师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轻而易举地批评这批评那。可见,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发展人,完善人,也可能扼杀人,轻则阻碍其发展,重则要受到直接的报复。
  陶行知认为,我们道德的发展,全靠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它,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解决得越多,则经验愈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被人拿去了,所以在保育主义之下,只能产生缺乏经验的学生,若想经验丰富,必须自己解决问题的责任。
  魏书生大师在如何让学生自治上作出了模范,他在班级中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养花的花长,生火炉的炉长,养鱼的鱼长,使得班规校规与学生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相结合,学生不但在魏书生经常外出的情况下管好自己,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责任感。
  三、品行养成之要素是一举一动前所下的判断
  陶行知指出,我们问题之中最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一举一动前下最明白的判断,教育者不是查房间,管请假,记大过,发奖品就算了事,他们最大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切要的生活,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
  陶行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编了一些诗,以提高学生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有些同学来到育才学校,把以前的坏毛病也带来了,他们张嘴就是骂人,抬手就是打人,陶行知见后就写了一首《骂人》为题的小诗送给那些同学,并且在晨会上给全校同学念了这首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别人的嘴巴骂自己。”小诗明白晓畅而有趣,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笑声刚落,随时有同学高声和道“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同学们又是一阵笑,陶校长也连声称好,以后,同学们再有打人骂人的,旁边立即就会有人朗诵《骂人》《打人》。良好舆论的形成,对同学们的行为起着自觉的监督作用。同学们以后再也不骂人,打人了。
  四、纪律是一种责任
  陶行知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还要知道为什么要遵守它,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责任。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章程就是学校的法律,违反学校的章程,是藐视学校的法律。违背学校法律的人,虽然他的身份是学生,但事实上他是一个犯人。他认为学生的位置是最高贵的,当学生是荣耀的,如果做出类似偷窃之类的事,不单是行为不轨的问题,而且也太看轻自己的身份了。
他还指出,做学生的今天对自己不负责任,怎么能希望他将来能尽职呢?社会上的腐败分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或是遗传不良,或是家庭教育不良,或是教师教育不良,这种人进入社会后,一举手都会危害国家社会。
  启示:
  1. 德育是在人的心田里播种耕耘,它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训练。
  2. 养成道德是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它不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3. 德育必须从儿童特点出发,对儿童的德育应当如时雨春风,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在快快乐乐中不断长进。
  4. 德育也是一种学生的内化过程。即“种德必养其心”。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严格要求:“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关于师德系列思想颇有研究。陶行知的师德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对事业要有忠心。陶行知深信“教育是立国之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深信“教育是有可为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的事。他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与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陶行知高尚的师德首先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片忠心之上,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上。
  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这特别体现在育才教育时期。1941年育才学校经济已到山穷水尽,难以维持的地步,有人劝他停办育才,他却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说:“除非我自己、我的朋友,整个中华民族都没有饭吃了,那时也只有大家饿死,而没有自动停办。”在最困难时期他所想的不仅仅是使育才能生存下去,而且要为育才谋求发展。甚至连每个学生要有一套出客衣这样的事也在他的筹划之中。陶行知对学生的爱更主要表现在全面关心学生,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③教师对工作要有雄心。陶行知本人在工作上始终雄心勃勃。他在给吴树琴的信中说过:“我现在觉得我是一只狮子,在人们睡着了的时候,巍然雄视一切。”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在不断创造,不断开辟,都在“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为最可为之事”。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④教师对学习要有恒心。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学,关于教师要加强学习有一系列论述。他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等等。总之,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