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

专题三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无论是初期的平民教育,还是以后的乡村教育、科学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运动;无论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期的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提倡职业教育,新学制制订和首创男女同学,还是以后的编写《平民千字课》、创办幼稚园、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以至他撰写的一大批著述,都洋溢着他的创造精神。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创新、实践、求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真实写照。这对于今天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的、师德良好的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无疑是时代的进步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陶先生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无论是在他所开办的晓庄师范,创立的育才学校,无论是他所提倡的生活教育,还是他所开辟的平民教育,他都把创造教育作为其中的宗旨。他为育才学校写的校歌巾,要学生静观大千世界,啄开未知之门,飞人神秘之宇宙,找出真理之夜明珠,热情讴歌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创造!他激情澎湃地呼吁,要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认为:迷信、成见、曲解,都像裹头巾一样,禁锢了儿童的创造力。而这种束缚创造力的裹头巾,今天裹,明天裹,今年裹,明年裹,似乎非把人人都裹成三寸金头不可。如果中华民族不想以三寸金头出现于国际舞台,唱三花脸,就要把裹头布一起解开,使中毕民族的创造力可以突围而出。
  怎样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先生提出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写;解放他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强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时发挥出来
   在这六大解放中,陶先生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
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都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
     二、陶行知是创造教育思想的勇敢实践者先行者 
     1教学做合一,注重教学实践
     陶先生倡导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他提出以教人者教己的原则。他用自己躬身实践的体会,归纳出一条重要的学理: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使人明白,自己就自然而然要格外明白了。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 1927年11月2日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陶行知文集》第185页)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 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肃枯燥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研究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提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他十分强调教师自身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根据乡村教育的需要,陶先生要求教师要有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恼,改造社会的精神。因此,陶先生主张先生既要向学生学习,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他制定了循序渐进,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育才三方针》,编撰了指导学生用一个大脑二只壮手,通过四把钥匙五种探讨去学习创造新中国新世界的《育才十字诀》。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做出了示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科研实践的过程。今天,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就必须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还要洞察世界,预测未来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分析、去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一生所致力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追求这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自由教学的事业。在这一事业的实现过程中,无论对于先生还是对于学生须特别强调的素质都是:创造、实践。
     2个性解放注重教育、教学个性化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创造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创造个性,为发展其心灵业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天性,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发挥。
     首先,建立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机制。陶先生认为:下要保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合格。上不封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教育齐步走的教育成分的确多了一些(教学内容一样、学习时间一样、要求一样)。一头是吃不饱的学生,只能在无聊等待或是过多地去追求无意义的全面。另一头是受不了的学生,只能被动应付或是以牺牲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去应付那高难度的全面。因此,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这里的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的修养……”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冒尖,要鼓励学生能长成大树的绝不当小草,能拿金牌的绝不拿银牌。要鼓励多出一点偏才、怪才、天才。在起点高一点的素质平台上齐步走的东西少一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东西应多一点。
  其次,要建立
教育超市机制,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陶行知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抑制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深恶痛疾,认为这样的教育会大规模地消灭民族创造力、生存力。陶行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的天才 的个性解放的主张。陶行知的著名的六大解放对于今天我们深受了和深受着不科学的教育之苦的人来说应该产生巨大的震憾的: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解放了才可以创造,层层束缚着的个性如何能拥有自由的创造之魂呢?我们反对今天对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占领,用一次次的练习、作业充塞学生的时间、空间,使课程的设置多一点选择性和实践性;使教学的内容多一点现实性和时代性;教学的时间多一点弹性;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评价多一点多元性;学生的学习多一点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一点,在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今天,解除儿童的心理、身体压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个性发展观中得到许多借鉴。
     3手脑相长、脑体结合,培养全面发展
     陶行知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对读书做官知识私有,提倡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人,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论,是在他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远在1923年《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他提出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1927年,他创办晓庄师范时,规定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创办山海工学团时,规定培养六大能力目标,即培养普遍的自卫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政治能力和统制生育的能力。在重庆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则更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但其总的精神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为民族创造幸福的人。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浅探
     1 、陶行知教育创造理论的基石是考察和实践。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得意弟子,但他并未脱离中国的国情,照搬他的老师;也没有埋头著述,满足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改革活动,包括目标、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方法的确立,都建立在对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的全面考察上;他的教育理论,又是在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在今天显得犹为重要。新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史上是有过曲折的。学习它国的经验时,既借鉴外国,又不盲目照搬;真正了解教育现状,透视出存在的弊端后,既大胆革新,又不全盘否定,这是陶行知教育创新过程对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启示。
     2、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灵魂是爱国主义。以生活教育学说为核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学成归国,他感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的根本在农村,就放弃高等学府的优厚待遇,投身于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就致力于国难教育、战时教育;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又大力倡导民主教育。每一个时期的主题内容都与国运的兴衰紧密联系。爱国爱民、强国富民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克服阻力的支柱。一九一八年,陶行知考察中国教育现状后,提出用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授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但他坚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性,绝不放弃努力。五四运动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他把全校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终于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深入到各个方面,每一项改革都要遇到一定阻力。正是坚定的创新精神和信念使他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改造。
     4、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还必须精通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化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强烈动机和科学方法,才能真正肩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一生。他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济上的贫穷、教育上的落后而不断提出向旧传统旧教育挑战,不懈地创办新型教育,不断倡导和推行历次的教育运动,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看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特别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创造、实践、求真为核心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观点是一致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