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

专题六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多年了,但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今天我们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引人的力量”——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准

早在30年代初,陶行知就针对当时的教科书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只是科学的识字书这些书使人读到胡子白,也不能得着丝毫驾驭自然的力量的问题,提出要编写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并指出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要符合看他有没有引人动作的力量引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看他有没有引人思想的力量引人想了又想的力量看他有没有引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引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的要求。强调教材要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编写,要有引人不断创造的力量。这些认识,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无疑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在推进课程改革中,要做到三坚持,即坚持国家课程教学分层化。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根据学段及学校实际有所侧重的原则选择教材,按问题中心,分层要求,分类推进,递进达标的思路实施教学,使教学目标与内容符合各年段、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坚持地方课程设置本土化。根据本地历史、地理知识,政治、时事情况,人文、科技发展水平开设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地人情风俗,掌握地方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坚持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内容要包括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法指导、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若干内容,除学校统一开发的课程外,还要鼓励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开发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学习,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补充,显形课程与隐形课程相互渗透,从而增强课程引人的力量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根本方法

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陈腐的教学方式,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实行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才能使学生获得真知,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培养学生生活、生产和创造的能力。他还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学不应当只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动、自得的自学能力;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就是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完全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到积极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从而达到乐学自动自得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获得生活、生产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书若尽信不如无,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已愈知的诗句,表现了他对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行与知,教与学的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学改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取消过份的考试制度的存在,改革杀人的会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三、社会即学校”——营造教育环境的基本思路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主要教育原则,他要求把教育从传统的鸟笼里解放出来,和社会生活实践、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他认为,学校生活应当有一个创造气氛的教育环境,同时要通过师生的共同生活创造这样的环境。强调学校只有与自然社会环境血脉相通,才能使学生生活力丰富强健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创造社会。主张,师生动手创造健康之保垒艺术化之校容学问之气候生产之园地。教育离不开内部生活环境和学校外部环境,因此,社会即学校原则,仍是今天我们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基本思路。在校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威仪,处处发挥出教育功能。在校外,要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周边安全、卫生,无学生精神污染源;要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劳动,使学生在劳动的洪炉里改变自己,成为手脑双挥的小工人;要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青少年宫,以及包括标志性建筑和风景名胜在内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教育服务;要加强共建工作,充分调动街道、社区、国防、文化、环保等相关部门和各友邻单位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努力办好学生家长学校,增强家长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形成相互促进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四、学生自治”——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学生自治是陶行知关于学校生活组织管理的重要观点,他强调:智育重自学,体育重自强,德育重自治。他把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所有实验学校里,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小主人小先生的作用,要求学校实行集体自治,让学生在实行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认为,在集体中贯彻民主集中制之精神,一面培养学生自动的能力,一面培养自觉的纪律。这些观点,对于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以下启示:一是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价值观,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切实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三是要推广小先生制,充分发挥小主人的自治作用,要加强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治水平,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还教育权与学生,使学生主动把自身成才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四是以学生个体自治推动集体自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他们主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行为,给周围的同学施加影响;五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然地领悟到集体生活的原则和意义;六是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中开展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五路探讨,让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以集体的力量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求教师要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他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他还强调,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只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自化化人,不断追求新知,探求新理,才能做到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他认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说: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些观点,不仅符合当时的实际,对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教师创造力的提高,因此,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培养教师敢探新理的创造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第二,要将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第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使每一个课题都能带出一批名师;第四,组织系统规范的教育理论培训,如举办教师学堂,组织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班等,使教师能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占领现代教育制高点;第五,要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参观、访问、交流、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沟通外界信息,使教师能不断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文选》,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中学教育实践》,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