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文的平面性
大众文化的叙述文本只有字面意义而没有或少有象征、引申、譬喻集合而成的深层意蕴。解读者务须做知识准备、道德参与和情感投入,只需牢牢抓住“形象”就可以了。生产者本来就没打算提供“形象”之外的什么东西,消费者也就不要求再在“形象”之外有什么奢求。“深度”是绝对没有的。所以大众文化以经验的直接性取代了文化价值的永恒性。大众文化产生的是一种直观性感觉。进一步说,大众文化所提供的声响等方式的服务是与人的本能欲望相联系的最原始的东西。这样,大众文化只以“形象”取媚人的耳目感官而与心灵少涉,最终成为形象的“拼盘”。可以说,大众文化与当今“读图时代”互为参证、相得益彰。
四、运作的商业性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便是一切都纳入商业化轨道,文化也不例外,也要服从效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就难以生存。因此,大众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共消费的商品属性。与某些高雅文化作品淡化其商业属性不同,大众文化毫不讳言自身的商业属性——它本身是一种文化商品,是当今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制作或生产机构。当前,许多国家,作为艺术的大众文化作品常常与非艺术品的日用品共存一处,共同构成消费文化奇观。
需要注意的是大众文化常常并不简单地指静态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这种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商品消费行为及过程,在这里,商品与文化杂糅共存,彼此无法分离。
|
|
五、传播的流行性
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起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始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生产引发出二次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正是文化大众的必然特征之一。当然,流行性往往容易引来众多模仿之作,走向模式化。应该注意,流行的结果是模式化,而模式化则又距“老化”不远,这就迫使大众文化产业不断地谋求新的创造,打造新的流行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