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着重探讨的是事物的本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类未来的关怀,他们对纯思辨的兴趣要大于对事物事功的关注。到了二十世纪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信心,人类主要致力于对世界现象的探索、对物质世界的功利追求,物质利益已成为人们从事活动的驱动力,因此也就引起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
大众文化的崛起已成为20世纪的一大景观,虽然这种崛起在中国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但是已对中国当代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众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归纳。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以往其他形式文化所不可比拟的独有特征。
一、文化的通俗性
回溯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整个大众文化的接受史其实就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大众化的过程,为了满足大众的欲求、适应文化大众多样化、个性化和情趣化的愿望,大众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从内容等各方面都趋于通俗化。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众社会的形成为大众文化造就了特殊的文化主体。西方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商业化的加剧,出现了人口向大都市聚集的城市化过程。在这种社会生活中,表面看似每个人都自由自在,实则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社会,或者说被社会所整合。都市化的大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趣爱好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性,一种时尚可以很快被接受,然后很快又被新的时尚所取代。这种社会特点使得“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已不适合小范围内的受众,大众文化已经呼之欲出。
|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来说,没有被群众接受就是无意义的。大众文化的通俗性适应了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它代表了一般欣赏者、消费者的艺术情趣、审美情调及生活方式,以被动接受和消费为主要形
式。作为制作者,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最大可能地吸引人们接受其作品;作为受动者,他们能感受到大众文化所带来轻松和愉快的感受。大众文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就已把大众作为其消费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一开始大众文化就借用了通俗的传播形式。大众文化采用通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为了艺术实现,只要看
一下风行大街小巷的通俗歌曲、通俗文学等等便可知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大众文化的通俗化不仅体现为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通俗化,还体现为文化内容的通俗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通俗文学以及通俗电影的内容既可获知,文学及电影、电视内容的相似性可以说都是由通俗化所造成的。可以说大众文化的通俗化正是大众文化成功传播、造成大众文化效果的主要原因。 |
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已经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这也正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共同特征,更是大众文化生产的特征,也是大众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二、功能的娱乐性
社会的日益工业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与社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现代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味的加压容易使人身心疲惫不堪。此种情况所造成的大众文化娱乐性方向发展的“消闲”潮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受到大众的欢迎。能引起个人内心体验、宣泄情绪、带给人刺激的各种娱乐方式广受大众的青睐。以文艺刊物为例,为了适应大众对娱乐性、可读性、可观性的要求,各刊物纷纷改版、扩版,增加娱乐性内容。于是其中出现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出现了灰姑娘那令人向往的美满爱情……大众文化无论其结局如何,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与满足。社会大众已不堪生存奋斗的压力,他们需要的是短暂的陶醉,而娱乐性的大众文化适应了这一趋向,使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和松弛。
生产和再生产快乐是大众文化别无所求的价值目标和百战不殆的文化战略。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表现出大众的“享乐动机”的直接认同。丹尼尔.贝尔曾借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对大众文化来讲,消遣娱乐不仅是完成教化的载体,而且是成就自身的最高本体。大众文化的这一承诺使大众的精神世界从正剧状态一举跃入喜剧状态,重新改写了本于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认知——教化——审美功能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