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篇(3)
【互动交流】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
【案例7】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
【案例8】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案例9】画家笔下的色彩
(三)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方式选择和调控
有美术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关注基础教育的专家都很了解,所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营造文化情境的前提,只有在基本的教学秩序保障下,教师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手段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
1.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是保证教学秩序的关键
由于美术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参与的学生比较多,条件不均齐,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基础考核的同时,完成小组构建,强化“相互关照”。组员的分工要具体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自己的职责。尤其是学习记录员和卫生管理的落实。
不排除自主学习,落实独立学习的重要,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并利用独立学习资源,强化自己的组织与调控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紧紧和学生的学习相联系。我们学生人数比较多,于是成立小组的同时,构建了团队合作的机制,共完成了多个团队,以基础分组训练,内容一致,但是要求有区分,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方式合作学习,巧妙渗透了资源利用,交换思想,相互吸纳的合作思想。尤其在呈现汇报,大家的良好的绘画习惯以及流程性检测都能很好的到位。因为绘画教学很难做到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设计出多向度的平台搭建
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是不同的。绘画训练的操作方法与常规最不一样之处就是技能的强化和能力的表现,通过物化的作业来呈现。
各小组的平台搭建,为学生的绘画提供便利,尤其是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比如说教师的专业示范和绘画演示、比如学生的专业汇报、比如模特的选择、比如材料的开放和个人体验……多向度的学习着力点,多向度的呈现方式,多向度的个性化表达,使学习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开放的教学环境,主动学习的教学现场,如果没有及时的调控,肯定是无序的。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的几个调控点要用心抓,考虑周密,要求明确。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以后的教学就轻松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给学生主动权,放手给学生实践与运用知识的机会,自己找感觉,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出来,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探索和研究。这里谈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长期的养成教育、习惯训练、强化组织的同时而形成的经验。与此同时,教师熟练掌握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法,形成开放的教学风格。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在实际训练中灵活运用。
3.用问题带教学,用梯度给学生台阶
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问题的设计梯度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传授而提出的。“有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美术探究的开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梯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能找到,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生的参与状态,与教师的教学状态相对应的,老师要有效调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对于学生来说,将课程目标设计成问题,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传授。对有意义的提问,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了解训练目标和内容。在与无效提问周旋的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际效度,浪费了时间资源,老师没有注意课堂节奏,问题的设计太随意,都是需要考虑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抛出的问题跨度大,没有注意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衔接或者说难度大,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可以作为思考作业,在课后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进行思考。
教学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保证抓住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带着问题思考,和进入教学情境,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主要方法,学生不会游离课堂。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索然无味,问题难度过大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先了解学情,设计有效问题;问题是思考的结果,又是深入思考的开始。
4.让每个学生收获绘画方法和创作经验
事实上,在内容设计上,每个学生的向度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个人基础和性格特点,决定了在作业主题上有统一的安排,但是要求不同,向度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水平和志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或者自觉调整内容来给予专业指导。
比如说要介绍更多的资源给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开阔艺术眼界,促使大家对人类文化艺术作品的了解,加强对作品价值的认同。
上图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从黑白素描到色彩到年画等文化内容的介入,从精神层面到技术层面给予立体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和被肯定。这不是虚幻的赏识,而是通过作业给予的物化的自我肯定,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到喜悦。
【问题探讨】
• 本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
• 怎样开发和探索不同类型的绘画工具材料?
•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实际做好工具材料的准备?
• 学生在表现什么?为什么他们乐意做?或者为什么不乐意做?
——是什么力量或语境在推动孩子们“表现”的愿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表现自己,艺术赋予了一种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超越生活本身的东西,正是这种超越性的终极需求,决定了我们可以不断表现出更多的视觉作品。
• 教材优化处理过程中,如何选择学生适应的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注意什么?
——教材为本;从学生的精神视野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优化处理或补充教材,生活是最好的内容,教材的二度开发等;不要过多的在技法上做文章。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大胆运用材料,表现自己对生活感受。